你知道吗?在1942年初,德国人兵败莫斯科后,希特勒却突然下令全面反攻。这个决定就像一个赌徒在输光了所有筹码后,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硬币,孤注一掷。而这次反攻的成败,将直接决定整个二战的走向。那么,这场豪赌的结果究竟如何呢?
当时,苏联军队在莫斯科西面战场和南线战场都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一方面,苏军两个方面军猛攻勒热夫突出部,但进展缓慢;另一方面,铁木辛哥元帅和马利诺夫斯基中将在伊久姆突出部发起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一开始还挺顺利。然而,苏联情报部门低估了德军兵力,苏军的进攻协调极差,结果导致三个集团军被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抄了后路,损失惨重。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真相其实比想象中更复杂。
随着战局的发展,苏军的攻势逐渐受挫。首先,苏军的步兵、坦克和骑兵部队虽然勇猛,但整体协调能力较差,只知道埋头猛冲。其次,德军的反击也异常凶猛,尤其是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了苏军的防线。7万多人阵亡,20万人被俘,损失坦克1249辆、火炮2026门。而德军仅损失2万人,保罗斯也因此战应对得力,荣获骑士铁十字勋章。这一系列事件,让苏联统帅部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部署。
表面上看,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似乎已经结束,但实际上,这只是暴风雨前的短暂平静。曼施坦因率德军第11集团军发起了“猎鸨行动”,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三倍于己的苏军,夺取刻赤港,阻断了克里米亚半岛与外界的联系。与此同时,希特勒开始心理膨胀,认为在莫斯科城下的失利只是意外,苏联还是破房子,只要再踹一脚就会轰然倒塌。那么,接下来的一脚往哪踹呢?这个问题,成了悬在所有人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局势已经稳定时,希特勒签署“蓝色行动”计划,决心集中力量主攻苏联南部,抢石油。根据计划,行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扫清克里米亚半道上的苏军残余,为进攻高加索地区做准备;第二阶段,以勒热夫突出部牵制部署在莫斯科的苏军,德军重点进攻南路。然而,计划泄露给了苏军,希特勒得知后暴跳如雷,但最终还是决定按原计划行事。苏军缴获的行动大纲,虽然内容并不详细,但白纸黑字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德军下一阶段的攻击重点就是高加索地区。可是,斯大林看到计划书后,却一如既往地判断错了德军的主攻方向,坚信德国人的进攻重点仍然是莫斯科。这种误判,最终导致了苏联南线的防御薄弱,给了德军可乘之机。
尽管苏军在南线部署有布良斯克、西南、南方、北高加索等几个方面军,合计近100万人正规军,170万预备队,但这些兵力在德军的猛烈攻势下显得捉襟见肘。德军在霍特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的联合进攻下,迅速突破了苏军的防线,逼近沃罗涅日。然而,关键时刻,希特勒突然改变了计划,命令霍特迅速转向南面,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前进。这一改变,不仅让博克非常不满,也让前线的德军将领们感到困惑。德军的兵力和资源本就紧张,现在还要分一半去打斯大林格勒,这无疑增加了作战的难度。而斯大林格勒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一旦失守,苏联的战争机器将彻底停摆。因此,斯大林要求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德军推进,誓死守住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的“蓝色行动”看似精心策划,实则漏洞百出。他先是泄露了行动计划,然后又频繁更改战术,搞得前线将领们无所适从。而斯大林虽然判断失误,但他的决心和勇气却让苏联军队在绝境中找到了一线生机。最终,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二战的转折点,苏联人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胜利。不过,如果希特勒能少一点自大,多一点冷静,也许历史将会是另一种结局。你说呢?
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决策真的是无可救药的愚蠢吗?还是说,他在某些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你怎么看?
万隆优配-51我要配资-线上股票配资软件-杠杆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