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经期来临,腹部绞痛、腰骶部酸胀等不适便如影随形,不少女性对此习以为常,选择默默忍受,甚至将 “多喝热水”“熬过去就好了” 当作应对痛经的箴言。然而,看似普通的痛经,实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轻微痛经或许只是经期正常反应,但频繁且剧烈的疼痛背后,往往隐藏着多种健康隐患。忽视这些信号,不仅会持续影响生活质量,更可能延误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痛经多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有关,常见于青春期女性。经期时,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导致子宫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疼痛。疼痛通常在月经来潮前 12 小时开始,以小腹正中最为明显,常呈痉挛性,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一般在月经第 2 - 3 天后逐渐缓解。
而继发性痛经则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发病年龄通常在 25 岁以后。其疼痛症状与原发性有所不同,疼痛时间更长,程度更重,且可能在非经期也出现下腹部隐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还可能放射至腰骶部、肛门或大腿内侧,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展开剩余56%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导致继发性痛经的常见病因之一。本该生长在子宫腔内的内膜细胞,“跑” 到子宫腔以外的地方,如卵巢、盆腔腹膜等。每到经期,这些异位的内膜细胞也会像正常内膜一样出血,但血液无法排出体外,积聚在局部形成血肿,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疼痛。长期发展下去,还可能导致盆腔粘连、输卵管堵塞,增加不孕风险。
子宫腺肌病同样不容小觑。当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子宫就会像吹气球一样逐渐增大、变硬。经期时,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组织出血,导致子宫痉挛性收缩,产生剧烈疼痛。患者常伴有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贫血,影响身体健康。
盆腔炎也是引起继发性痛经的重要原因。盆腔内的器官发生炎症,如子宫、卵巢、输卵管等,在经期时,炎症部位充血、水肿,会使疼痛加剧。盆腔炎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反复发作,可能导致盆腔粘连、输卵管积水,同样会影响生育功能,还可能引发慢性盆腔痛,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
面对痛经,切不可盲目忍受。当痛经症状较轻时,可通过一些日常护理方法缓解不适。经期注意保暖,使用热水袋热敷腹部,能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子宫痉挛;适量饮用温热的红糖水,不仅能温暖身体,还能补充能量;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也有助于缓解疼痛。
若痛经症状严重,或伴有月经量过多、经期紊乱、不孕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等手段,明确痛经的原因,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疾病,可能需要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痛经并非 “小事”,它可能是身体潜在疾病的外在表现。女性朋友们应重视经期疼痛,了解痛经背后的健康危机,学会正确应对。只有关注自身健康,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治疗,才能摆脱痛经困扰,拥抱健康生活。
发布于:北京市万隆优配-51我要配资-线上股票配资软件-杠杆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