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国民政府军调集重兵进攻中原军区,宣告全面内战的正式爆发。中原军区秉持“生存为先,突围为要”的原则,主力部队选择了向西突围,但由于敌人兵力强大,决定分兵行动,主力两路西进。而作为中原军区1纵1旅的皮定均旅,接到了特殊任务:要牵制敌军,确保主力部队能够顺利突围,完成任务后,才自行突围。
在完成了牵制任务之后,皮旅长皮定均和他的指挥团队对突围的方向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不能与主力部队一同西进,因为一旦敌人紧追上来,主力部队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南边有长江这道天然屏障,突围无望;至于北进,虽然进军伏牛山进入豫西是个理想的方向——毕竟豫西曾是皮旅的根据地,但北方与主力部队重合的风险太大,压力不容小觑。最终,皮定均决定带领部队向东突围,目标是苏皖根据地。
突围的过程异常艰难,部队在行军和战斗中几乎没有时间休息。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士兵们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经过24昼夜的连续行军,部队成功完成了1000公里的艰难跋涉,最终突破敌人的封锁,顺利抵达苏皖解放区。
在这次艰难的突围作战中,一位指挥员的作用至关重要,那就是皮定均旅的主力——1团团长王诚汉。皮定均旅下辖3个团,1团兵力约2500人,2团和3团各约2000人,旅部合计兵力接近7000人。而王诚汉所率领的1团,作为前卫部队,肩负着突破敌人封锁线的重任。
展开剩余70%在突围过程中,1团担任了首要任务,负责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潢麻公路,为主力部队开辟道路,确保后续部队能够顺利东进。部队行进至大牛山,这一地点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是皮旅东进的必经之路。敌人占据了山顶,严密封锁了通道,企图阻止部队前进。
在这种情况下,王诚汉的1团承担了开路先锋的角色,带领部队向敌人展开猛烈攻击。皮定均旅长命令王诚汉必须突破敌人的封锁,否则整个突围行动将陷入困境。王诚汉没有丝毫犹豫,指挥1团的1营和3营分向两侧山头展开进攻。3营作为主攻力量,迅速组织突击队占领了制高点,撕开了敌人防线。敌人不断反扑,但王诚汉带领1团顽强作战,经过4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成功打退敌人7次进攻,为主力部队打开了一条生路。
尽管部队全程行军无休,士兵们的双脚都被磨破,甚至血泡满脚,但他们依然坚持前进。直到最终抵达安徽吴家店,部队才获得了短暂的休整机会。战士们休息了三天,稍作恢复。就在此时,接到上级的紧急命令:迅速出发,赶往清风岭!
清风岭是大别山的一个重要关隘,地势险要,堪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方地方部队在此布防,使用重机枪封锁了山道。皮定均再次下令让王诚汉带领1团夺取关口。面对敌人的强大火力,1团经过两次攻击未能成功,但王诚汉并未放弃。他果断调整作战方案,命令2团迂回敌人防线,在敌人措手不及之际,亲自率领部队发起进攻。经过一小时的激烈战斗,敌人终于抵挡不住前后夹击,仓皇撤退。
之后,部队继续前进,越过了敌人重兵把守的皖中平原。为了避免正面遭遇,部队采取了昼伏夜出的战术,连续5天夜行军250公里。期间,部队与敌人发生了多次交战,直到抵达盱眙县,在那里与苏皖解放区的部队成功会师。
经过24天的艰苦行军,皮定均旅的5000余名官兵顺利抵达苏皖,尽管在途中遭遇了敌人的多次打击,并且损失了部分兵力,但成功的突围仍然被认为是一次巨大的奇迹。这一行动的成功,不仅比主力部队向西突围时所遭遇的损失要小,而且充分展现了指挥员和战士们的英勇与决心。
新中国成立后,皮定均被授予军衔,并被赞誉为“皮有功,少晋中”。在突围作战中,1团团长王诚汉的功劳不可忽视。正是他带领部队,确保了主力部队能够顺利通过一道道敌人的封锁线。1982年,这位曾经的年轻指挥员,已经成长为大军区的司令员,成为了新中国军事历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发布于:天津市万隆优配-51我要配资-线上股票配资软件-杠杆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