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国歌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然而,尽管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已经深入人心,但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歌的内容和形式经历了几次重要的修改与调整。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改动发生在1978年,当时国歌中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被改成了“前进!各族英雄的人民”。这一改动无疑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那么,国歌的选定历程是怎样的呢?为什么又会发生这种修改?
1949年6月15日,新中国的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汇集了各党派、工商联以及社会各界代表,共同商讨新中国成立后的种种事务。会议上,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象征的选择成为了一个关键议题。为了确保这些象征能够代表整个国家和民族,不仅有政治领导人参与,还有像艾青、徐悲鸿这样的文化艺术界人物共同讨论。虽然国旗和国徽的选定过程较为顺利,五星红旗很快得到了通过,但相较之下,国歌的选定却显得困难重重。
展开剩余83%当时,由于时间紧迫,众多创作者提交的国歌草案并未能令与会的政协委员满意。面对这种困境,国歌筹备小组决定将情况汇报给周总理,并表示要创作一首既能代表人民又有广泛传唱度的国歌,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完成。因此,最终决定从现有的革命歌曲中选取一首作为临时的国歌。
周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十分重视国歌的选择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他突然想起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凝聚了民族的力量,激励了无数人在抗战时期站起来捍卫家园。其旋律和歌词让人感动,极具号召力。周总理经过充分考虑后,决定推荐《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新中国的国歌,并将这一提议交给国歌筹备小组审议。他认为,这首歌能够很好地代表中国人民的声音,鼓舞全国人民站起来为自己的尊严而斗争,且历史悠久、广为传唱,非常适合作为新中国的国歌。
事实上,在周总理提出这个建议之前,国歌筹备小组的许多成员已经认同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毕竟,这首歌自诞生以来便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早已成为时代的象征。
早在1934年,为了支持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战斗,上海电通公司决定拍摄一部爱国电影,以表达对东北抗战的声援,电影名为《风云儿女》,剧本由田汉编写。在创作过程中,田汉为电影创作了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然而,就在歌曲寻找作曲人时,田汉因“宣传赤化”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得知好友被捕后,作曲家聂耳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主动联系电影公司,要求为田汉的歌词谱曲。
聂耳在目睹了抗日义勇军的英勇战斗后,深受启发。那时,他曾亲临抗战前线,看到义勇军在热河、辽西地区浴血奋战,他被这些英雄的事迹深深打动。因此,聂耳在看到田汉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激情澎湃的旋律。最终,聂耳一气呵成,将这首歌创作完成。
1935年5月24日,电影《风云儿女》上映,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也随之传遍了大江南北。那激昂慷慨的旋律和充满激情的歌词,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歌曲。不仅普通百姓,许多军队也将其作为军歌,要求士兵人人都会唱。可以说,《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几乎成了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
然而,命运并未眷顾这位年轻的作曲家,聂耳在1935年7月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尽管如此,这首歌曲却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到1940年,宋庆龄将《义勇军进行曲》推荐给了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罗伯逊将这首歌带到了美国,并在纽约演唱。二战结束后,这首歌也成为盟军胜利凯旋时的标志性曲目之一。
无论是从艺术价值、情感表达,还是传播度而言,《义勇军进行曲》都堪称当时最适合作为国歌的作品。然而,在选定过程中,也曾有过关于是否修改曲调和歌词的争议。
首先,有人认为《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过于悲壮,不太适合作为国歌。对此,徐悲鸿提出了反驳,他指出,法国国歌《马赛曲》也充满悲壮情感,但同样成为了该国的象征。他认为,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战时期激励了无数人,具有强烈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深度。
另一个争议点是,既然新中国已经成立,人民当家作主,那么《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关于抗战时期的内容似乎已经不再符合当下的政治氛围。对此,梁思成和黄炎培等人坚决反对修改歌词,他们认为原歌词自成一体,具有历史意义,修改后会影响歌曲的完整性。经过多次辩论,最终《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新中国的国歌。
然而,到了改革开放后,许多人开始提出异议,认为新的社会形势下,现行歌词未必能充分表达新时期的精神面貌,主张对歌词进行修改。这一提议最终在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获得采纳,歌词进行了改动。
到了1979年,文学家陈登科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要恢复《义勇军进行曲》的原歌词。他解释道,新的歌词并没有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许多人依然在大街小巷唱着原版的歌词,而新歌词缺乏激情且不易记忆。在多方建议下,经过五届五次人民代表大会的表决,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原来的歌词。
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仍有一些人认为国歌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国际场合上不够合适,提出再次修改。但国歌已经伴随新中国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深植人心,绝大多数人民并不认同这一提议。2017年,我国正式通过了《国歌法》,将国歌列为国家的法定象征,予以法律保护。
发布于:天津市万隆优配-51我要配资-线上股票配资软件-杠杆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