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于谦被押解至北京崇文门,面临公开斩首示众的严酷刑罚。行刑当天,全城的百姓都聚集在城门前为他声援,哭喊着替他申冤。刽子手看着于谦那坚毅的神情,眼中泛泪,哽咽着说:“大人,我真下不了手啊。”即便最终完成了行刑,这位刽子手内心的愧疚和痛苦却无法平息,悲愤之下,他选择了自刎以谢罪。事后,锦衣卫冲进于谦家中搜查,见到家中仅有的两件物品时,个个黯然落泪,随后纷纷自动退出,仿佛不忍再打扰这位忠臣的清贫生活。那句著名的诗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正是出自于谦之手。明明是忠心耿耿,理应被世人敬仰的功臣,却惨遭“叛国罪”而丧命。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事情真相到底如何?(信息来源:书籍《大明名臣—救时宰相于谦》)
1449年7月,蒙古瓦剌的领袖也先率领大军进犯明朝,目标直指大同城。明英宗朱祁镇却出人意料地喜形于色,他视自己的先祖朱元璋和朱棣为楷模,认为自己也将因此名垂青史。尽管大臣们纷纷劝阻,他依然我行我素,亲自带领20万大军出征。可惜,结局惨烈——这支庞大的军队遭遇了全军覆没,朱祁镇本人也被俘,沦为阶下囚。这场震惊朝野的事件史称“土木堡之变”。消息传回北京,后宫满城哀嚎,官员们慌乱不堪,有人竟嚷嚷着要逃跑,甚至建议迁都,朝堂风声鹤唳。就在混乱之际,于谦挺身而出,怒斥那些胆怯者:“谁敢外逃,谁敢迁都,斩谁都是轻的!首都是国家的根基,难道我们要重蹈宋朝靖康之耻的覆辙吗?”当时担任兵部左侍郎的他誓死守卫北京,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北京守军不过10万,粮食短缺,兵员不足,形势极为严峻。
展开剩余79%于是,于谦提出紧急方案,建议皇太后立刻征召沿海的“备倭军”及各地州府的运粮部队,火速赶往京城。这样,兵力终于凑齐了20万。粮食虽有,但大多存放在距北京较远的通州。于谦随即让皇太后下令,要求新征调的部队先绕道通州,由士兵取粮再运往北京,保证前线粮草充足。凭借兵力和粮草的双重保障,于谦终于带领22万大军迎敌,成功守住了北京城,确保百姓安全无虞,还逼迫瓦剌将俘虏的明英宗释放。
然而,朱祁镇回归后的局势极其尴尬:皇位已被弟弟朱祁钰夺去,连太子的位置也不再是自己儿子的。事实上,在明瓦对峙之时,也先曾提出要明朝支付赎金赎回朱祁镇,但明朝大批金银珠宝送出后,瓦剌却不履行诺言,仍扣押朱祁镇。更无耻的是,战前瓦剌将朱祁镇推至前线,试图逼迫于谦撤军,遭到坚决拒绝。于谦深知局势不可持续,便建议皇太后和朝臣支持朱祁钰暂代皇位,朱祁镇只得忍辱成为太上皇。也先因而将朱祁镇视为无用之物,怒不可遏,重新整顿军队直逼北京,但实力不足,终被于谦击溃,只得灰溜溜退回瓦剌。
北京保卫战最终胜利,举国欢腾,唯独遗憾朱祁镇仍被扣押。朝中大臣纷纷主张赎回朱祁镇,但新皇朱祁钰却不愿放人,担心哥哥回来会威胁自己的皇位。无奈之下,于谦劝说朱祁钰,强调朱祁镇已是太上皇,不会影响皇权,朱祁钰这才同意迎回朱祁镇。没想到,朱祁镇回京后反遭软禁于南京,成了另一名囚徒。对朱祁镇而言,这几年连遭侮辱,最大怨恨落在于谦和朱祁钰身上,认为是他们害了自己。于是,他联合左副都御史等人策划宫变,废黜朱祁钰,重新夺回皇位。
于谦对朱祁镇复位并无异议,毕竟朝政变化对自己影响不大。但事与愿违,朱祁镇一上位便以“叛国罪”将于谦投入死牢。幕后黑手,除了朱祁镇,还有当年被于谦斥责得体无完肤、饱受屈辱的左副都御史。复位有功的他乘机报复,给于谦扣上了“迎立外藩”的罪名,足以致死。最初朱祁镇对这一指控有所犹豫,毕竟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功不可没,但左副都御史的一句话令他心决:“不杀于谦,吾等无名。”朱祁镇思量,自己虽复位但亦是篡位,只有除掉于谦,才能稳固正统名分,于是果断下令执行。
于谦因此被判死刑。行刑前,因其在北京享有极高威望,成千上万的百姓聚集为他送行,个个泪流满面,痛哭声声喊冤。连刽子手也忍不住泪水,说:“大人,我实在下不了手。”斩首完成后,刽子手羞愧难当,竟在刑台前自刎而亡。
于谦死后,锦衣卫奉命搜查他家,期望找到财富证据。谁料家中极其简陋,几乎和普通百姓无异。没几件体面的家具,金银珠宝更是稀少。锦衣卫怀疑他另有隐秘,于是一间间翻查,直至打开一扇紧闭的旧屋门,只见屋内挂着一件皇帝御赐的蟒袍和一柄尚方宝剑。众人无言凝视,凭于谦的身份和功绩,若欲富甲一方并非难事,但他却选择了清贫,宁可不申辩、不抗争,只为守护心中那份清白与信仰:“只留清白在人间。”这份气节令人敬佩而哀叹。回想八年前,他誓死保卫北京,护得万民安宁,也让明朝延续至今。面对这样的忠臣,铁血的锦衣卫也禁不住泪流满面,默默收拾东西,悄然离去。
俗话说得好:“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当锦衣卫将蟒袍和尚方宝剑送回宫中时,朱祁镇内心充满悔恨,终于明白:于谦虽不忠于他个人,却忠于大明王朝;正是因为他,自己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唾弃。
于谦被杀四个月后,曾陷害他的左副都御史也被逮捕入狱,随后被充军云南。四年后,他回到故乡,最终在众人的谩骂声中死去。
史书记载,于谦之死“天下冤之!”他的冤屈,百姓心知肚明,历史也永不会遗忘。明宪宗即位后,终于为于谦平反昭雪,遗体安葬于西湖畔,成为世人敬仰的对象。他那无私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节操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值得后世永远怀念!
发布于:天津市万隆优配-51我要配资-线上股票配资软件-杠杆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